字号
字号 标准

“农大记忆”—李金泉教授访谈实录

时间:2023-11-29 作者:特色文献建设部 浏览量:

图书馆特色文献建设部于2023年11月10日录制完成绒山羊育种专家、内蒙古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李金泉教授的访谈视频。

为了挖掘学校老一辈教师的管校故事和精神文化,找寻那些年伴随学校建立和成长的一段故事、一种精神、一份力量,让我们一起走进李金泉教授的故事。

李金泉简介:

李金泉,内蒙古土左旗人,1957年1月9日生,中共党员,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二级教授。1982年、1988年先后在原内蒙古农牧学院获学士、硕士学位,2005年在中国农业大学获博士学位。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自治区“草原英才称号”、“杰出人才奖”、“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奖”、“青年优秀教师称号”、“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获得者。曾任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委员、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内蒙古农业大学副校长、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遗传育种分会、养羊学分会副理事长、内蒙古畜牧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办畜牧学科评议组、国家肉羊遗传改良计划专家委员会成员。

李金泉教授主要从事草原家畜遗传育种原理与方法的研究,在绒山羊育种领域学术造诣较深,围绕该研究方向共培养博士研究生42名,硕士研究生97名,博士后5名;目前,为“乌珠穆沁羊”、 “内蒙古白绒山羊”、“三河牛”选育和“晋岚绒山羊”、“昭乌达肉羊”、“巴美肉羊”、“察哈尔羊” 、“戈壁短尾羊”、草原短尾羊、杜蒙羊新品种培育做出了贡献。主持和参加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自治区重大研发等多项科研课题。发表学术论文350余篇,SCI收录30余篇,主编、参编国家统编教材3部,是《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羊志》副主编,出版著作5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农业农村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他负责的“家畜遗传与繁殖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家畜遗传繁育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是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主讲《家畜育种学》课程是“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自治区高等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由他带领的“草原家畜品种遗传资源保护与创新”团队先后被确立为内蒙古农业大学、自治区教育厅、科技厅、“草原英才”科技创新团队。

1982年1月毕业留校任教至2017年8月返聘,2022年8月退休。

李金泉教授分别从学科建设、学校的前世来生、我的农大情怀、学校的办学积淀、办学思想、对学校的建议、对青年学子的嘱托等方面进行了讲述。

学科建设,李金泉说:

学科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龙头,学科建设牵涉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第一是要当一个好的带头人,第二,建好团队。有了这两项,就会提升科研能力和实验平台的建设,进一步获得科研项目和招收研究生的指标。一个学科的发展需要科研支撑,而从事科研的主力军是研究生,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科研上去了,就可保证本科教学这个高校的根本,教学质量的提升,师资的水平是关键。同时,科研又是学校服务社会的支点,科研水平决定了大学社会服务的市场。我本人就是随着学校发展的历程成长起来的,实际上也是学校学科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受益者。

学校的前世今生,李金泉说:

1952年7月中央教育部会同农业部,决定建立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由河北农学院、平原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和山西农学院兽医专业,三校合并成立,校址是归绥(呼和浩特),设畜牧、兽医两个系、两个专业,开创了内蒙古本科教育的先河,1952年11月17日正式成立。1958年内蒙古林学院成立。1960年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更名为内蒙古农牧学院,内蒙古农牧学校、农业干部学校、牧业干部学校并入内蒙古农牧学院。1962年内蒙古水利电力学院农田水利系并入内蒙古农牧学院。1971年林学院并入内蒙古农牧学院。1978年内蒙古农牧学院和内蒙古林学院又分开。1999年内蒙古农牧学院和内蒙古林学院合并为内蒙古农业大学。

1971年创建内蒙古自治区五七干校,1979年更名为内蒙古农牧干部学校,1980年成为内蒙古农牧学院分院,1999年改名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从畜牧兽医学院到今天的内蒙古农业大学,历经70余年,有一个群体的名称始终闪耀着不灭的光辉,那就是支边教师。他们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无私地奉献给了内蒙古大草原,为党的民族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一代人的爱国情怀、吃苦耐劳、严谨治学、甘为人梯的精神,至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农大人,不忘初心,奋力前行。

我的农大情缘,李金泉说:

1977年参加高考,1978年3月15日考入内蒙古农牧学院,1982年1月10日留校。当时是做刘震乙先生的助手,主要从事科研工作,做税世荣先生的助教,主要从事教学工作。1998年晋升为正教授,1996年成为硕士研究生导师,2000年成为博士生导师。曾任内蒙古农牧学院畜牧系副主任、生物工程系主任,内蒙古农业大学副校长、动物科学与医学学院院长、动物遗传育种学科主任(主持工作)。动物遗传育种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

2002、2008年两次教评,主笔自评报告、特色报告。学校的定性是多科性农业大学,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的办学特色,第一次提出学校“农、牧、林、水、草、乳、沙”特色专业,并在内蒙古日报发表“为穹苍般广袤的内蒙古大草原向世界彰显一抹绿色 —内蒙古农业大学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的办学特色”,在光明日报发表“内蒙古农业大学校园的“塔林夫”精神。

重视“公共课”、“基础课”教学的重要地位,提高任课教师的待遇,是抓好本科教学的重要举措。

学校的办学积淀、办学思想,李金泉说:

学校“团结、求实、勤学、献身”的优良校风,“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的办学特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教学、科研、生产(社会实践)三结合”的办学模式,“大爱无疆、大道无易、大博无畏、大志无撼”的校园“塔林夫”精神,“厚德重教、敬业育人、为人师表、务实创新”的师德规范。

1、1952-1958年,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第一任院长,高布泽博,毛泽东主席签署任命。

2、1958-1981年,第二任院长贡嘎丹儒布的三才观点(人才、教材、器材)和三基思想(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

3、乌尼院长的三特观点:地区特色、民族特色、专业特色。

4、朝伦巴根院长的治学方略:以教学为中心,科研、产业为两翼,抓中心促两翼,发展两翼保中心。

5、麻硕士校长实施三大工程:人才强校、科研兴校、质量立校。鼓励在职人员攻读博士学位,培养年轻学术带头人。“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根本,整体上水平,重点在突破”的学科建设思路。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

6、李畅游校长提出“1134”行动:

确立一个目标:建设西部高水平大学。

强化一项措施: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实施三大工程:人才强校、科研兴校、质量立校。

加强四项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教学条件建设、学科建设、教风学风建设。

7、邬建刚书记提出的“两提高一降低”(提高就业竞争力、考研率,降低不及格率)和“四特”(地区特点、民族特色、专业特长、时代特征),教学管理体系以学校为指导、学院为主体、教研室为核心。

8、王万义书记、高聚林校长提出“131467”战略行动计划:

第一个“1”是: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农业大学。

“3”是:三步走,第一步(2019-2023年)汇聚人才,夯实基础;第二步(2024-2033年)加速发展,重点突破;第三步(2034-2052年)跨越发展,全面提升。

第二个“1”是: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的办学特色。

“4”是:地区特点、民族特色、专业特长、时代特征。草原、农田、牧场、森林、胡泊、沙漠资源秉赋,“农、牧、林、水、草、乳、沙”特色学科优势。

“6”是:调结构、固基础、抓内涵、提质量、谋长远、求突破。

“7”是:“党建引领、质量立校、特色名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服务地方、开放办学”七大办学举措。

对学校的建议,李金泉说:

最后我想讲一个心愿,就是希望学校能够有所突破,纵有千条万条措施实现最终目标,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关注青年教师的发展,二是关注青年学生的发展。对于年轻人,习近平总书记的一段话,道出了其发展的真谛:“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要坚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不可撼动的理想信念,转化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路开创美好未来”。

40年来,李金泉教授秉承“厚德重教、敬业育人、为人师表、务实创新”的学校师德规范,始终坚持在课堂教学第一线,始终不忘教书育人职责,始终关注青年教师和学生成长成才。由他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博士及博士后遍布全国各地,有的已成为动物遗传育种领域具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

2023年1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