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字号 标准

“农大记忆”-莫力根教授访谈实录

时间:2023-11-15 作者:特色文献建设部 浏览量:

盛夏时节的6月30日在学人文库采访了莫力根老师,莫老师精神矍铄,和蔼可亲,为了采访准备了详细的资料,莫老师说我们谈的东西从内蒙古农业大学创始之初到后来发展的过程,这项工作很有意义。莫老师主要讲了世界银行二期贷款、生物工程系的建立、督导组的工作以及个人的学习工作经历等方面的内容。

个人简介

莫力根教授,蒙古族,吉林省双辽县人,1962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植物生理生物化学专业,分配到内蒙古农牧学院农学系植物生理教研室任教,我校生物工程系创始人之一,1992年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1年5月由教育部选送联邦德国进修2年。1984年6月任内蒙古农牧学院中心实验室副主任,组织完成了农业部第二期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购买仪器设备的验收、安装、调试及操作人员培养工作。1988年任基础课部副主任,1991年任主任,1996年1月任生物工程系主任,组建生物工程系。是中国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会会员。承担了大量的教学、科研工作。讲授基础生物化学、高级生物化学、高级生化实验技术、植物生理学、仪器分析等课程。1992年、1998年、1999年分别获院教学成果一等奖和教学优秀奖。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研究成果1990年、1994年分别获内蒙古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承担国家及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一项。

选择三个内容谈

我是1962年来内蒙古农牧学院工作,先后在农学系、中心实验室、基础部、生命科学学院(原生物工程系)工作,我想选择对农大的文献资料和成长过程有所帮助的三个事情谈。

第一个是世界银行第二期贷款。当时的农牧学院被农牧渔业部和教育部列为项目单位。这个工作对我们学校教学条件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我们科研水平的提高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个贷款项目里还有些培训项目,提用世界银行二期贷款的钱派出了很多留学生。有世界银行二期贷款项目的支持建立了中心实验室,对农大的成长和建设是很好的。

第二个是我们学校1996年成立生物工程系。这个新系的成立对我们学校的学科补充和完善,多学科的形成起很重要的作用。而且生物工程系所研究的内容当时在科研上属前沿的内容。这样使我们的生物学和生命科学进入崭新的阶段。所以我们学校抓住机会成立生物工程系很有意义,这个过程我参与了,我把当时的情况与过程说一说。

第三个是教务处把教学督导组列为常设机构,这个常设机构对我们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保障起了很大的作用。

世界银行贷款和中心实验室的建立

世界银行二期贷款由我们国家和世界银行签订协议,由世界银行投资由我们国内提供配套资金的这么一个项目,目的是提升农业教育水平,提升学校仪器设备的水平,这个项目的开始是82年左右教育部和农牧渔业部外事办与农牧学院签订了项目协议,提供给农牧学院不少美元资金,让农牧学院提出所需要的仪器设备,签订过一个协议。我接手这个工作是1984年6月1日,1984年6月1日农牧学院发了一个文件,发的文件是组建中心实验室及人事任免,然后由我们参与世界银行贷款的实施,那么首先我来谈一下世界银行贷款究竟给了多少钱,这个数字估计别人都说不清楚,档案也不一定有准确的记载。世界银行二期贷款是农牧渔业部农教资第68号文件确定的给农牧学院的贷款金额,贷款的总金额是258万7千美元,这里面买仪器设备的是165.9万美元,培训费是77.9万美元,专家服务费是14.9万美元,实际上得到的二期贷款总额是258万7千美元,这数量在当时来说是很大的,换算成人民币是相当可观的,同时按照使用贷款的协议我们要提供配套资金,我们的配套资金是300万元,这里面包括用150万元建中心实验室大楼(就是现在的中心实验室楼),剩下的配套资金用在交通、运输等各个方面。仪器设备总共分为五类,共计172台。

贷款来了后我们学校做了提前的准备,用贷款引进了仪器设备,其中一项是建立中心实验室这个机构,1984年6月1日任命书下来以后,正式组建了中心实验室,当时中心实验室主任由耿庆汉副院长兼,邹振兴副主任负责全面工作(包括党务工作),王发同志是总支委员,我是副主任,我的任务是负责技术工作,人员培训,接机调试安装,所有业务工作由我负责,这个工作从建立这个机构后开始运转。在仪器设备没进来前我的第一项工作是培训,根据个人将来要操作的仪器设备,在内蒙呼市找相关部门对他们进行仪器操作培训,仪器原理的学习;第二项工作建立了各种规章制度,如《仪器使用规章制度》、《对外服务制度》;第三项准备工作是学校成立了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办公室,负责运输项目的仪器设备和人员培训;第四项工作建立了验收组,由耿庆汉副院长,教务处处长麻硕士和我三个人组成验收组。各个系(有贷款设备的)要确定验收员。这样验收组是院系两级验收组,院级的具体验收工作是我负责的,同时包含验收中心实验室的设备,整个验收工作是我来具体负责完成的;第五项工作成立财务组,由财务处岳云飞科长负责这项工作。

1985年12月仪器设备陆续到了,由祁贵元负责把设备拉回来,联系海关商检局的人员,他们在场的情况下开箱,开箱后核对一下装箱单和订货单,开箱后商检局的同志签字后咱们就可以把仪器设备拿出来了。这个工作是从1985年12月份开始一直持续到1986年的7、8月份,所有的仪器设备都到货了,所有的使用单位都开箱验收了,中心实验室已经把使用的设备安装调试好对外服务了。培训费主要用在向外派出出国人员的外语培训,由我们支付费用,培训回来后再联系出国,出国后用这笔钱支付学费。

这项工作做到1986年12月底时农牧渔业部外资办派了3位同志来学校检查贷款使用情况,来的3个同志组长是李家辰,组员是鲍继文,鹿凌雪等3位同志,他们是1986年12月14日到的,来后全面检查了我们的仪器设备的安装、使用、调试情况,培训费的使用情况,还有规章制度的制定执行情况。1986年12月19日检查组把意见反馈给我们,外资办检查组对我们学校二期贷款的使用情况非常满意。

建立中心实验室是为了把全院能公用的设备集中起来供全院使用,因此专门成立了中心实验室,把二期贷款所有公用设备大型设备集中放到中心实验室。1984年6月1日学校发文成立中心实验室,主任由耿庆汉副院长兼任,副主任是邹振兴和我,邹振兴负责行政,我负责业务技术,所有仪器设备的安装、使用、调试,人员的培训,对外服务,开课程都由我负责,王发同志任总支书记。中心实验室的设备分为这几类:1 电教设备是6.5万美元;2 计算机是5.5万美元;3 扫描电镜是20万美元;4 分析测试仪器是40万美元。

中心实验室得到的世界银行贷款设备费是72万美元,中心实验室还要继续搞人员培训,主要培训方式:一是根据购买仪器设备的合同由厂家培训的,这个培训在日本和香港,这些参与者都是将来的操作员。另一种培训方式是厂家来人安装设备并培训操作员。此外还有国内培训,都是由我和仪器操作员调试安装好进入正常运行的。

1986年仪器到了以后我们已经开展对外服务了,对校内所有的科研单位和校外展开服务,内蒙科委对我们中心实验室的对外服务很满意,让我写仪器介绍,这样可以提升其他院校的仪器使用水平和档次,所以他们是很满意的,这是一项大的工作。

另外一项工作就是开设课程,开了两门课:电子显微镜课和仪器分析课。85年为了充实中心实验室的师资力量从基础部把皮蔚霞老师带领的生物化学教研室整体带入中心实验室,这里面的课程包括给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生开设的动物生物化学和植物生物化学,由皮蔚霞老师和朱学平老师负责,这样整个中心实验室就完全建成正常的投入使用。

生物工程系的建立

生物工程系是1995年上半年在行政楼会议室,当时朝伦巴根院长和赵维章书记通报了两次,说我们学校准备上两个系,一个是计算机系,一个是生物工程系生物技术专业,我们已经上报了材料,我那时还在基础部当主任。到了下半年开学后10月份开环节干部会议,这时朝伦巴根院长说我们所上报的这两个系教育厅批下来了,而且把生物工程系生物技术专业报农牧渔业部和国家教委备案,朝伦巴根院长宣布生物技术专业已经备案了。过了一周朝伦巴根院长通知让我筹建生物工程系,当时我到长沙出差搞科研服务工作,在做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到1996年1月20日院里发文了,任命我为生物工程系主任,晁玉庆任副主任,武生辉任书记。我回来后向基础部交代了工作,我到院办拿上生物工程系的图章和生物工程系总支的图章,召集武生辉和晁玉庆我们班子成员在一起开会见个面,这样我就走马上任了。走马上任后首先的工作是搭建生物工程系的架子,生物工程系的建立是白手起家,我现在要做的是搭班子,把架子搭起来,把设备搭起来这么两项工作,建设生物技术专业时没人也没物,这就是白手起家,招兵买马。

首先考虑人员从哪里来,我考虑生物技术的基础学科是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正好是我的学科专业,基础部生物化学教研室的人员有这个专业背景,我首先要把他们从基础部要过来做为建系的基本队伍,从中心实验室把王茅雁留下,组建组织培养室,另外一个想的工作就是要人才。生化教研室有些设备时能用上的,比如电泳仪,学校给了启动费10万元,我把这些基本情况跟武生辉和晁玉庆说明了,然后开始做筹备,在3月19日院党政联席会议上专门听取生物工程系的筹建情况,在这次会议上由我汇报生物工程系怎么建设。从人员的构成,要的设备,要的房间,我们生物技术专业的骨干课是什么,当时按农牧业部、教育部的备案意见,1996年9月份招生,本科专业,四年学制,这都是备案的,备案列出的指导意见里的骨干课程和我们汇报的课程完全一样,我们在会议上通过了计划以后就开始工作,首先确定人,把人员都确定好了,把生物化学教研室人员调过来,另外中心实验室留了人,搞测试分析的人都留下了。这样人员得安排基本就定了。王耀强带领我、魏建民和武生辉老师到东北考察,王耀强对东北这几个学校的教务处非常熟,我们去了以后了解这方面的情况非常顺利。

首先一项工作是进人,学校和人事处处长李继成同意只进硕士生和博士生,我做计划。因为我一直在内大参与研究生答辩工作,我知道熟悉他们的情况,毕业时分配来两个内大学毕业的研究生,这就有了专业课老师了,后来我们学校又分配来两个硕士生,虽然他们不是搞这个专业工作,但慢慢会熟悉的,这样专业课的班子有了初步人选和安排。另外一个就是仪器设备,进了一台PCR扩增仪器花了3万多元,给王茅雁老师的组培室进了两台显微镜和一些照相设备,这样一共用了10万元,那一年筹备的情况就是这样。

第二项我要搞的工作是做教学计划,设哪些课程?除了公共课、马列课以外,剩下的专业基础课设哪些门课程,教学计划怎么安排,都需要做具体的教学计划,然后定用哪些教材,我们专业需要的课程都是普通课程,要用北大的教材,要求我们的老师要讲这些,要落实这些课程,遗传课要上普通遗传学,微生物课要上普通微生物,既不是农业微生物也不是动物微生物,而是普通微生物课,我到各个系找代课的老师跟他们谈,怎么给代这门课程,代课时使用什么教材,不是你们现有的教材,是普通教材,代课老师都答应了,这还是比较顺利的,这是代课人员和教学计划的安排。

然后还要制定生物工程系发展规划,制定十年发展规划,这个规划我执笔完成后在系务委员会上总支批准通过的,十年规划里最主要的是什么时间建立硕士点和博士点,要求五年内建立硕士点,十年内建立博士点,发展规划里抓教材建设、人才建设、实验室建设,器材的建设。人才建设要培养老师,教材做高水平的教材,自己能编写的自己编,不能编写就用别人的,要把整个生物技术专业所需要的设备全部要配套齐全,而且高等化,这个工作做完了,建系基本搭架子搭完了,工作开始运转上了,9月1日招收了一批学生正式开学,到招生时生物工程系已完全建成了,但是还不完善,还有待充实提高。这是整个生物工程系建系的过程。

督导组工作

督导组这个常设机构是2004年正式成立的,基本上是一个学院一个人,按这个配置的,我们的领导是教务处的评价办,工作开展的非常顺利,这个工作我搞了十年我感觉很有必要。我当督导员的过程中,碰上了2008年教育部的评估,对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的评估。这个评估工作2006年开始准备,我们督导组到每个学院督察,督导组分成两个大组,一个大组十来个人去学院督察。检查材料准备情况,试卷准备情况,论文准备情况等各个方面,所有要求提供的材料都要过一遍,不合格的重头来,2007年教育厅来学校,很重视这个事情,预演了一次,提出了一些具体意见,2008年11月教育部专家组来,里面有很多专家,这次的评估工作我们评了优,这和我们的督导工作也有一定的关系。

我们督导组的日常工作:第一是听课,每学期确定哪些人听课,确定听谁的课,听课后马上填表对他的课程进行评价打分。第二是期末考试结束后进行试卷的评阅,评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的试卷,制定了试卷评阅的打分标准,写出具体的意见书。第三是毕业生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审阅和评审,对评审标准进行打分,这是主要工作。还参与教务处分配的临时工作,这些不是经常性的,督导组日常工作就是这样的工作。

2014年督导组该换届了,年龄到了就不再干了,在书缘会议室欢送我们,结束后让我对新的督导员进行培训,我在会上做了一个培训报告。督导工作是我们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中起了很大的作用,08年教育部来的评估组把我们所有的材料都复印走了,专家说我写的评阅试卷和听课填的表格非常认真、非常到位、非常好,他们对我们学校的工作是非常满意的,对督导组的工作也是非常满意的,这就是我要谈的三件事情。

个人的学习与工作经历

下面我再谈一下个人的一些情况,我是1958年考到内蒙古农牧学院(那时叫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9月1日入学,58年“大跃进”这年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成立了农学系,还有农田水利系两个系,农学系是两个专业,一个农学专业,一个是土化专业,我学的是土化专业,土化专业有两个班,我是土化乙班的,另外畜牧系建立了一个草原专业,也是58年招生,当时畜牧系负责人是许令姙(后调任内蒙党委常委,自治区科委主任),她建立的草原专业当年招生,农田水利专业没有当年考试招生,而是从入学的考生中各个专业抽了20个人建立了农田水利系(农水系),当时入学是58年我们参加了“大跃进”,一到学校看到一个高炉(炼铁炉),老生在那炼铁呢,我们农学院农学系的学生入学后没有参与炼铁,而是到农田里劳动、翻地,我们这个班参加过割糜子、给牧场收胡萝卜、但是主要工作是建立了细菌肥料厂,里面有白酒车间和细菌肥料车间,这是我们土化乙班,我还是细菌肥料厂厂务委员会的学生代表,厂务委员之一,正经负责这项工作的是王芳玖、刘老师,负责全面的技术工作,负责行政工作、厂务工作的是徐修蓉老师,呆的时间最长的是徐修蓉老师、王芳玖老师,这半年我们主要搞了细菌肥料,磷细菌,另外用甜菜制酒,玉米制酒,生产出了酒,这对我们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有很大好处,到59年时所有劳动都停止了,59年开始正常上课,我们就上基础课,59年下半年也上专业基础课。到60年我们土化乙班下放到呼市郊区,太平庄公社五路大队第三小队、第四小队边劳动边上课,搞科研,做些实验,有些专业课也开讲了,在那一直呆到9月20日,我正在承担一个老师的深翻地实验,突然接到系里的通知,让我到北京培训、学习,完全离开学校,代培,9月20日我就离开大队,到了学校贡院长见了我们,我们才知道当时教育部在各个农业院校要设立几个新兴专业,一个是植物生理、植物生物化学,一个是动物生理、动物生物化学,一个是生物物理学专业,还有一个微生物学,要上这么多新专业,加强各个学校的教学水平。我们一共5个人去的北农大,我去了以后在植物生理生化专业插班,作为代培生学了3年,然后回到学校到植物生理教研室工作,回来后代了两年实验课,我成了实验室主任,我代的最后一届是66级学生,66级学生上了没几天课“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文革”开始后71年招收工农兵学员,咱们学校也招收了工农兵学员,农学系有一个班、植保有一个班是工农兵学员,汪锦邦老师给他们上课,我一直跟着听课,给代实验课,就是他的助教,汪锦邦老师是北大毕业,是我们系主要的生理老师,汪老师生病后教研室主任邵金旺老师找我,让我接汪老师的课,备课一个月后我开始给工农兵学员讲课,第二届又给植保班讲课。恢复高考招生后,我们是78年招生,79年的课程有我们的课程,我给园艺蔬菜班代课。9月1日我开始代植物生理课,课程代到12月份时突然接到教育部通知,让我参加德语培训,到西安外语学院参加德语培训,准备留学德国,这时把课程就交了,课程交了后12月7日去的西安外国语学院,在那培训的,北京还有一部分培训的(乌恩巴图参加德语培训、席力布参加的法语培训),我是在西安外语学院培训德语的,12月9日开始上课,80年7月1日课程结束,培训了一个学期,回来等通知。这期间教育部组织我们置装,进行出国注意事项的培训,进行政治教育,游长城,参观中国历史博物馆和革命博物馆,观看甘肃歌舞团演的舞剧《丝路花雨》,那时对出国留学人员非常重视教育,教育部专门培训出国留学生。我是1981年5月4日从北京乘德国汉莎公司的客机到德国的。先飞到法兰克福,从法兰克福转机到慕尼黑,我的学习地点在巴伐利亚州慕尼黑,6个月的语言培训,上到中级一班,语言培训学院是歌德语言学院,在这个学院上课,哪个国家的人都有,学习结束后分到研究所工作,我第一个去的研究所是巴伐利亚州农业科学院,在科学院跟的导师是瓦勒聂佛教授,他所搞得是农药残留,新的农药生产出来后按照德国的管理要求必须研究残留在植物体里面和土壤里的物质有多少,是什么物质,要把它说清楚,那么他承担的工作就是这个工作,我就在他指导下研究植物体里农药残留的情况,农药残留的情况主要使用的药品是同位素,样品出来后用薄层层析分析仪进行扫描,看它的放射性物质是什么东西,然后提取出来,使用的设备是液闪仪,薄层层析分析仪。

我在82年春季到第二个研究所了,去的是慕尼黑工业大学植物和微生物研究所,我所在的教研室是生物化学教研室,我的指导教师是艾勒茨讷教授,在他手下首先搞了SOD的测定,SOD是过氧化物歧化酶,就是做化妆品用的,它是一种自由基因灭活剂,给导师做的标准曲线,这个工作做完后导师比较满意。

有一天导师来了拿着我的记录本看了,标准曲线做的非常规范,然后他拿这个记录本给他的两个研究生和他的技术助教看,说:“莫先生做的标准曲线非常标准,你们应该也这样做,并告诉我教授的论文要使用我做的标准曲线。然后让我转入独立的在他指导下研究,研究了离体叶绿体里黄质素的合成研究,离体叶绿体黄质素的研究主要是用液相色谱仪,气象色谱仪,质谱仪表,我送样品人家检测,这个工作搞了不到一年,写出论文《菠菜离体叶绿体合成黄质素的研究》,回国后发表在内大学报上,曾经在1984年的植物生理年会上做过学术报告。

我是第七届、第八届中国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学会理事,同时在1997年-2004年是内蒙古分子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化学学会的理事长,另外还有一个是第二届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学科组的成员,搞了五项科研:一是项目《玉米抗冷机理及育种研究》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还有项目《工厂规模赤霉素A3提纯》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这是跟半导体厂合作的,实际是半导体厂找到一个产品,要想搞这种提纯它没有技术,主要由我和朱学平老师承担技术服务,我们就去那进行技术服务,实际是跟工厂联合的支持工厂的一个项目,工人都是从各个车间换下来的下岗职工,把这些人交给他们的副厂长来负责,组建了一个赤霉素A3提纯的一个厂子,但是他们没技术,我们提供技术怎么样把赤霉素A3提纯出来,纯度达到93%,达到出口标准,出口到香港和台湾,这个项目获得三等奖。《果树抗寒生理的研究》获内蒙古农业厅科技进步一等奖,还有一个项目获得三等奖,内蒙古科技进步二等奖。

对青年学人的嘱托

希望青年老师们能够坐冷板凳,不要搞浮躁的东西,心里要明白,我们从事教学工作是拿出真本事给学生的,只有把真本事交给学生,我们所搞得科学研究、所获的成果作为基础研究在理论上能够提升,从技术应用上来说,真正能应用到国民生产中,国民经济当中,这对国民经济有促进作用,很多时候为了评职称凑论文,有些老师一门课不行代上好几门课程,听他们讲课温吞水,自己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客观上成不了教学名师,照本宣科,或者完全依靠课件,把课件打开,念课件,实际上是教科书的搬家,讲稿的搬家,这个不叫讲课,这叫念课,所以作为我们学校年轻教师来说,要为自己树立一个远大理想,教学上和科研上要做到什么样,要踏踏实实做工作,要闷头做工作,少考虑些名利,心里要明白为自己立一个目标,要为这个目标奋斗,要成为教学名师,年轻同志很容易浮躁,不要浮躁,这是对我他们的希望。当然他们现在搞的工作更深入更多,获奖也多,获奖证书也多,这都是好事情,但是能不能提高证书的含金量,提高它的内涵,真正像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会议谈到的:要把科学研究工作搞的扎扎实实,希望将来我们学校出个院士或诺贝尔奖获得者,我们可以向这个方向扎扎实实做工作,把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贡献作为目标,要成为岗位上坚实的工作者,希望越来越好。

也希望我们学校越办越好,因为在朝伦巴根院长在时曾经提出一个宏大的目标,就是希望我们学校能够出两名院士,但是这个宏大的理想在他在职时没有完成,我希望我们学校能走出这样的知名学者,使我们学校的办学上真正走到全国农林院校办学水平的前列,在科学研究上也能走到同类院校的前列,这需要我们做艰苦的工作,也需要我们的校长认真做这方面的工作,培养人才,而且一届不行两届,要把这个工作作为每一届新的领导上任的共同的长久的规划,不要一个校长来了一个调,几届校长都唱一首歌,都走一个调,我相信学校的建设就有希望了。希望内蒙古农业大学越办越好。

通过这次采访,我被莫老师对工作严谨认真、耐心细致,一丝不苟的精神深深感动,搞学问就应该像莫老师说的这样踏踏实实、甘于奉献,扎扎实实的工作,把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作为目标,成为本职岗位上坚实的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