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访先辈旧时,颂农大精神”。为了找寻那些伴随内蒙古农业大学建立和成长的一段记忆、一种情怀、一份力量,图书馆特色文献部开展了“农大记忆”系列访谈活动。通过老教师的亲口讲述,深情回忆一代代农大学人耕耘不断的奋斗故事,进一步领悟和传承老教师们身上所展现的使命与担当精神,以昂扬向上的奋斗姿态迈进新征程。
王树林简介
王树林1939年4月生,山东省鱼台县人。中共党员。1964年毕业于内蒙古林学院森工系采运机械专业,毕业留校任教。1976年到武汉水电学院进修学习继电保护、高压工程;1978年任电工学讲师;1981年到西安交通大学进修学习电子技术和电子技术测量;1984年参加教育部举办的高校干部进修班,学习教学管理。1990年被聘为电工副教授,1998年被评为教授,曾任内蒙古电工学研究会理事。1991年至1997年讲授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和室内装饰电气设计三门课。
1984-2000年以来担任森工系副主任、林工系党总支书记,基础部的党总支书记。任职期间带领老师走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道路,不仅推广了科研成果,还为林区、沙区培养大量科技人才,促进了专业发展和学科建设。参加了《落叶松球果的烘干和调制设备》的研究项目,于1992年交付使用,效果良好。主持的《葵花秆刨花板》研究项目,于1994年8月通过内蒙科委的鉴定。主持工程设计十项,建成临河、漫赖、胜佳、乌审旗等六座人造刨花板厂,主要承担电气设计。在设计中,优化工艺流程,在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前提下,减少电装机容量和单位产品耗电。设计的板厂单位产品耗电比部颁建设标准低。达到节电目的。葵花秆刨花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对利用农业剩余物代替木材生产人造板有现实意义和推广前景。同时沙柳刨花板不仅经济效益可观,而且促进治沙工程建设。
2023年6月16日,机电工程学院王树林老师应邀来到图书馆学人文库,接受了我的采访,王老师平易近人,开朗乐观。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王树林老师,倾听王老师的讲述。
个人经历
我1939年4月出生于通辽。父亲是一名养路工人,幼年生活在满洲里沿线的铁路养路工区都伦。1950年满洲里铁路上的党组织将我们沿线不能念书的孩子都接到满洲里,安排在满洲里铁路小学学习。1955年小学毕业考入满洲里铁路中学,1958年铁路中学毕业之后,考入扎兰屯林业学校。1960年考入内蒙古林学院,1964年毕业留校。
都伦是一个很闭塞的地方。1945年之前那个地区的铁路工人主要是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生活很艰辛。粮食根本不够吃,满洲里地区几乎就没有蔬菜,大家没办法就上山采些野菜野果,有的人就到河里钓鱼。那时我也就是五六岁,姐姐七八岁,母亲还是小脚,领着我们走十几里路,扛着个柳条子大杆子晃晃悠悠地到河里钓鱼,日子过的艰难啊!现在我都84岁了,但是只要回想起那段时光,就发自内心地感谢铁路的党组织。否则我们这些穷孩子根本没机会念书。后来我念书多数都是住校,那些老师也确实把我们这些学生当成他们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照顾。所以我们才能够顺利的学习。
1958年我考入扎兰屯林校,林学院就是在扎兰屯林校的基础上建立的。考入扎兰屯林校之后,学习了两年高中课程,学校实际上是把年岁比较小的,愿意学习的一部分学生抽调出来就预科了。1960年我考入了林学院。
在我念大学的期间正赶上国家困难时期,林学院从扎兰屯搬到呼和浩特,当时只有一个教学主楼,学生宿舍也在里面。老师学生都住在一个楼里,条件也比较艰苦。像我们班刚入学的时候40多人,等到最后毕业的时候就剩20多人,有些同学就没坚持到毕业。别的还好说,主要是吃不饱。太苦了!那个阶段学生能坚持学业,老师能坚持教学,学校能坚持办学,确实很不容易。当时虽然是两个院校,我们林学院有些做不了的实验,老师就领着同学们到农牧学院实验室去做。所以两个院校关系还是很密切的。
诞生成长1958-1964年林学院毕业照(刘复初第一排左四王树林第一排右一)
建校初期
1958年为了适应形势发展,迫切需要林业高级科技人才,自治区党委和人民委员会决定建立内蒙古林学院。同年7月,建立筹备处,开始筹建工作,并参加全国高校统一招生,录取新生218名。11月7日,在内蒙古扎兰屯林业学校举行成立大会(扎兰屯林校并入林学院,为中专部)。学院初创时期,办学条件极为简陋,校舍是扎兰屯林校的部分房屋。全院教职工92人,其中专任教师只有43人,基础设计、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几乎都是扎兰屯林校的基础。1960年8月内蒙古林学院整体搬迁至呼和浩特市。到1966年全院教职工已发展到325人,其中专任教师157人在校学生800多人。 1971年8月,内蒙古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决定,撤销内蒙古林学院,并入内蒙古农牧学院,只保留林学系,其他系、部、处、室、馆相应并入内蒙古农牧学院的有关部门。1978年9月,自治区党委决定在原校址恢复内蒙古林学院,同年12月获国务院批准。从此内蒙古林学院在风雨兼程20年之后又开始了第二次创业。1999年内蒙古林学院同内蒙古农牧学院合并,组建成立内蒙古农业大学。大致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工作教学
在校期间我主要讲述了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和继电保护等课程。80年代末临河地区生产葵花籽,剩下的葵花秆没法利用。90年代初巴盟林业处找到林学院科研处,科研处就找到我们林工系,让我们帮助临河用葵花秆试制刨花板。
我当时是系里的党总支书记,就组织了木工教研室的张恭老师和电工教研室的一些老师,组成了“葵花秆刨花板”的研究设计组。经过调研、考察、设计、以及对设备的选型、安装、调试,葵花秆刨花板生产线终于成功了。实际上这种刨花板的生产在之前根本没有先例。当时有木材生产的刨花板。葵花秆生产刨花板还没有。用葵花秆生产刨花板中间有好多麻烦的问题。葵花秆中间有髓芯,这个髓芯得把它筛选掉,再用胶压实。这些都跟木材不一样。我们就带领老师们到东北林区看木材刨花板的生产,根据那个情况进行研究试验。试验的过程中用风选把髓芯吹掉,留下木质部分。最后我们根据葵花秆木质的特性选择配胶、压力。还需要到有关木材刨花板生产的机械厂选择机械设备,然后组成一个生产线。因为生产线从进料、拌胶、压实、出板这是一个整的过程。整个过程都是机械控制不能人工操作。
经过大致一年左右的时间,我们葵花秆刨花板终于研制成功了。之后投入生产,经济效益也不错。我们这个项目是经内蒙科委立项,最后由我们报批,在1996年获得了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这个项目成功以后,伊盟的沙柳平茬剩下来的柳条无法利用。伊盟林业处知道我们用葵花秆在临河能够生产刨花板,也找到了林学院,科研处又让我们再继续研究用沙柳生产刨花板。因为有前面的经验,这个设计过程就比较顺利。我们把有些参数进行了调整。这样先后为巴盟、伊盟设计了6座刨花板厂。共建成临河、漫赖、胜佳、乌审旗、亿利、伊旗六座人造刨花板厂。在刨花板设计过程中涉及到两个教研室,木材工艺方面主要由张恭老师带领着木工教研室老师进行。我是教电工的,主要负责电器设计。完成了工厂的变配电和生产线的自动控制。
在教学和生产相结合的过程中,我们也培养了大批刨花板生产技术方面的学生,他们毕业之后多数都分到了这六座刨花板厂。由于我们这个项目在伊盟和巴盟都比较受欢迎,内蒙科委也给予了肯定,学校也给我们一些不同程度的奖励,所以我认为这个项目还是做的比较好的。
1990年在临河刨花板厂评奖会(王树林中间左一)
在搞设计那十多年的过程中,我们是利用教学的空余时间去伊盟巴盟的刨花板厂指导设计和生产。回来还得按时上课,教学任务是必须完成的。所以说那个阶段感觉特别忙。
科研工作
在教学和建厂的过程中我发表论文七篇(国家级二篇)。
1.《从沙柳刨花板厂的建立谈沙漠的治理》发表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葵花秆刨花板生产工艺的研究》是第三届全国农作物秸秆利用技术与设备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此文发表于中国农业机械化学会会刊《农业机械化论坛》。
3.《葵花秆生产刨花板的研究》发表于全国建材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主办的《建材职业技术教育》。
4.《刨花板厂设计和生产运行中的节电工作探索》发表于《内蒙古林学院学报》。
5.《电工学课程改革探析》发表于《内蒙古电大学刊》。
6.《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几点思考—两个刨花板厂建厂情况的启示》发表于内蒙古社科联学刊《前沿》。
7.《葵花秆刨花板》收录于《中国“八五”科学技术成果选》第五卷。
获奖九项
1. 1992年5月《沙柳刨花板》获内蒙古林学院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1995年9月《葵花秆刨花板》获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3.1996年12月《葵花秆刨花板》获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4.1996年12月《葵花秆刨花板》获国家“八五”科学技术进步荣誉奖。
5.1996年12月《葵花秆刨花板》获内蒙古林学院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6.1997年6月获内蒙古林学院优秀党务工作者奖。
7.1991年3月获中国林学会劲松奖。
8.2022年9月获内蒙古农业大学建校70周年耕耘奖。
9.2023年6月获中共中央颁发的光荣在党50年奖。
对青年学子的寄语
我是学机械的,搞了一辈子林业和林业机械,一辈子也没离开过学校。作为一名老师对选择到农大学习的这些孩子们,我从内心是很欣赏的。同时也感到由衷的欣慰。这些孩子能够选择学习林、农、畜牧、兽医他们是有思想准备的,是将来能够在这些行业上吃苦奉献的。希望我们农大学子要扎下心来不怕吃苦,同老师一起研究学习,毕业以后深入到基层,从基层锻炼自己,打下扎实的基础。这样才能在行业中有更快的提高。
结语
王老师的经历和成就,令我们不由得心生敬意。他的讲述,仿佛将我们也带到了那段条件艰苦的岁月,和老一辈学者孜孜不倦努力学习的情境中。我们希望,王老师的付出和奉献精神能够以文字为载体,激励着我们农大学子生生不息、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