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学校70周年校庆之际,特色文献建设部于2022年7月1日、7月8日录制完成内蒙古农牧学院(学校前身)第一批博导、动物科学学院赵志恭教授和草原与资源环境学院刘德福教授的访谈视频。
初见两位老教授,一种和蔼可亲的感觉油然而生,虽然已经耄耋之年,眼中透着睿智的光芒,柔和而不耀眼,流露出岁月打磨后的从容与淡然。寒暄过后,我们开始采访,听老教授曾经岁月的光辉与不易慢慢道来。
赵志恭简介:
1952年由河北农学院(现河北农业大学)集体支援边疆到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学习。1955年毕业于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畜牧系(现内蒙古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留校任教。1958年经推荐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习,1959年至1963年留学于原苏联莫斯科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师从原苏联著名动物营养学家、农业科学学院院士依斯·波波夫教授,获原苏联农业科学副博士学位(Ph.D.)。曾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分会理事,内蒙古畜牧学会常务理事,内蒙古饲料工业协会常务理事,内蒙古农牧学院院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委员,内蒙古农牧学院学报编委,内蒙古自治区动物营养重点学科名誉主任,内蒙古农牧学院动科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内蒙古农牧学院畜牧系主任。1986年做为访问学者赴英国和爱尔兰访问。
科研方面主要从事反刍动物营养、饲料资源开发和加工利用以及微量元素营养等。他参加和主持的“全国微量元素硒(Se)含量分布的调查研究”分别获1984年农牧渔业部技术进步一等奖和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内蒙古细毛羊营养需要及内蒙古地区绵羊常用饲料营养价值评定”获1992年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反刍家畜非蛋白氮利用的研究”和“蓖麻饼去毒及其利用的研究”分别获1990年和1991年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代表著作有“农畜矿物质营养”、“饲料配方手册”等。发表论文60多篇。
赵志恭教授分别从最初建校情况、教学实践、留学苏联经历、学科建设、科研工作、实验室建设、批准博士导师、对学校的建议、国内外学术交流及对青年学子的嘱托等方面进行了讲述。
最初建校情况,赵志恭教授说:
我刚来的时候所见到的学校情况和现在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内蒙当时没有一所高等学校,这对全国布局来说,非常不合理的。所以当时中央召开会议决定要把全国14所有畜牧兽医专业的学校里挑出几所来组建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决定把平原农学院的畜牧兽医系、河北农学院的畜牧兽医系,还有山西农学院的畜牧兽医系合并组成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内蒙畜牧兽医学院院长就是高布泽博院长,是毛主席亲自批准的。
学校刚组建时就12个老师、12个学生。后来从河北农学院、平原农学院、山西农学院又来了一些学生,当时一共125个学生,84年国家批准作为支边人员待遇,就是一种荣誉吧。
53年学校已经开始逐渐正规化,逐渐上课了。学校开始建房子,国家拿出50万,当时就50万建了4,000多平米,5、6间小平房。53年以后学校建成了,53年这一年就来了44位老师。
教学实践,赵志恭教授说:
当时国家拿出很多钱来让我们到实践当中去学习,这个记忆虽然70年过去了,但是现在想起来这个过程仍然记忆犹新。所以说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书本上的,而更重要的是从实践中学习,从我们学校建校就非常重视实践。实践的要求我们学校盖了一个牧场,从53年建校,就先建牧场。53年我们就开始牧场实习,沙尔图是我们畜产品加工实习的一个基地,我们实习的另一个地方是现在的铁岭畜牧场、铁岭种羊场,当时我们采取的学习办法就是先当工人,从放羊开始,从管理开始。到1955年我们毕业,一直就在这样环境下学习。
留学苏联经历,赵志恭教授说:
真正接触到留学这个问题是在我们学校已经开始有了一定的基础了,那是从57年开始,我们学校的留学毕业生已经陆陆续续都回来了,当时学校也陆陆续续的往外派。
57年国家让我第一次参加考试,当时第一批就没考上,58年考上了,考上后经过国家审查,59年学习了一年 ,然后勉强出国了。上的学校就是当时苏联最好的农业院校,叫做季米里亚捷夫农学校,老师是当时苏联农科院的院士、农业部的顾问,也就是说是苏联比较有权威的。当时去了他不接收,他对中国人好像有看法,老师说:你做进修教师好不好?当时学校给我的任务是要做研究生,不能做进修教师,我就这样跟老师说。老师说:你学得有条件,你学5年我才能接收你。于是我请示我们国家的大使馆,大使馆通过了,他就勉强的接收我了。我们国家派那么多留学生,可真正他接收下来的就我一个人。
当时给我的课题是过去他给过苏联研究生没有做成的课题,我说,你给我什么课题,我接下来也要做。就这样开始按部就班的按照苏联的一套规矩进行学习、研究,因为学习时间很紧张,完成任务也很困难,我就利用假期,四年的假期一次也没回国,在这4年过程中,当时中苏关系形势越来越紧张,所以我就抓紧时间把实验做完了,然后抓紧时间把论文写完了,答辩结束前我完成了答辩,圆满的完成了学习任务。我当时考虑到中苏关系已经很紧张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让你回去了。结果我回来的第二年64年留苏的学生全部都回国了,我要是真正按照原来答应他的5年,那我也完成不了任务。
学习基本就结束了,每个假期我都没回来,我要在那里学习,因为苏联原子能是全世界最先进的,当时在苏联农业院校已经有了原子能应用这个专业,利用假期招外国研究生、国内研究生 原子能训练班,当时我来这里虽然学的是我的专业,但是它最先进的东西我也要学,我就利用这个假期报了名参加了学习。
学科建设,赵志恭教授说:
学科建设是从52年开始,一直到学科基本建成,也就是农牧学院快要结束的时候。农大开始成立到一级学科建立,整个学科的建设基本达到完整了。农大成立了,又发展了20年,如果说学科建设从开始到全面完成,用了50年的时间。
师资力量培养也是教学当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52年我来的时候就佟恒老师一个人,后来王守清老师53年毕业后分配来了。学科建设就以他们两位老师为基础,然后逐年发展逐年增加。从74年一直到发展比较快的阶段,也就是在78年,全国科技大会召开以后,特别是从研究生招生开始,人员在逐渐增加,在博士点成立93年以后,我们招收博士开始,就逐渐增加博士老师。所以学科建成的时候,我们教研室的人员从2个人达到了20几个人,有博士学位的就达到14个,还有硕士学位的加在一起,就是有博、硕士学位老师在整个学科里面已经达到80%以上了。从原来没有学位的2个人到现在20多人这样一个大的学科。
特别是最弱的博士点的建立,第一批申请博士点就没有通过,在这个时候正好国家出了一个政策,博士点建设必须要建设在高等院校,正好牧科院卢德勋研究员从澳大利亚回来了,当时回来以后就担任中国营养研究会的秘书长,他想自己在牧科院成立博士点,就他一个不可能。而我们正是需要这样的人来组建我们博士点,所以我们费很大力量把他请来,作为我们博士导师之一,以我们两个为核心,开始申请博士点的时候,一下就成功了。
这以后我们学科发展就厉害了。在短短的时间里我们就集中了4个博士导师,所以我们一级学科能够被批准,成为全国4个一级学科其中之一,在全国来说我们这个学科也挤到了全国前4名了。在这个过程当中,卢德勋老师就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我们博士点一级学科建立以后,第二年就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
科研工作,赵志恭教授说:
科研我们一直就没有间断,学校成立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做绵羊营养需要的一些研究。真正大规模的科研开始,是在78年以后,大量科研成果都是在这个时候发展起来的。82年的早期科研“内蒙古细毛羊营养需要的研究及内蒙古地区绵羊常用饲料营养价值的评定”获得了自治区的二等奖,总之,在87年到91年这一阶段,我们一共得了十几个奖。有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当时国家为了表彰在科研上有突出贡献的,91年国家第一次发特殊津贴, 学校9个人当中我们教研室就有两位,我和王守清两位老师 ,受到了国家第一批政府特殊津贴的表彰,就是作为终身一种奖励。
实验室建设,赵志恭教授说:
实验室的建设也是在50年的过程当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最初我们的实验室就一个实验室,57年以后学校开始建了一万多平米的教学主楼,当时我们实验室就已经发展到六、七个实验室了,有蛋白质实验室、脂肪分析室、粗纤维分析室、钙磷分析室、水分分析室,还有做水分分析需要的很多保温箱,十几个保温箱也是从那个时候建立起来的。我们的天秤室都是精密天秤,精确到到万分之一的天秤,我们当时已经建设了最少30台。后来农牧学院兽医系和畜牧系合并时候,就已经开始招博士生了,实验室进一步扩大到8至10个。这些实验室的建设是科研需要建设的,从一般的实验室到建立了专门研究微量元素的实验室,从普通实验需要的分光光度仪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换了好几代,一直到现在的全谱直读光谱仪,是最先进的研究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分析的仪器。随着实验需要增加仪器,因为我们博士研究生除了研究微量元素,还研究维生素,像远红外、近红外光谱仪,这些都增加进来了。后来还成立了生化和免疫实验室。我本科研究微量元素外,在苏联我又专门学习了氨基酸的分析,用的全自动的生化分析仪,我们也买了这台机器。我们除了研究氨基酸,还进行了人工瘤胃研究,人工瘤胃也是我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我们成立了人工瘤胃实验室,模仿瘤胃建立了自动、半自动的研究室。我们还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建立了动物消化代谢实验室。从没有到有,经过这50年的过程,建立成一个比较完善的学科需要的实验室。
批准博士导师,赵志恭教授说:
自从国家教委批准我做为农牧学院的第一个博士导师,我考虑可能与我的导师有关系,因为导师在苏联非常有名,可能是当时在苏联的教学方法,我回来后都是按照在苏联学习的一套教学方法带我们自己的硕士生。也可能与我们的第一批硕士研究生班有关系,当时在教育部可能也有不小的影响,当时全国非常需要饲料人才,教育部给我们的一个任务,就是你们要培养研究生班,而且不是招一批要招两批,几十个人,这些学生全部拿到了硕士学位,而且全部硕士论文通过。当时教育部就怀疑说,你们就那么两个导师,几十个人同时在两三年内能拿到硕士学位,不相信我们,就把那一批学生的硕士论文全部拿到中央去,找专家来审查,专家审查完以后,全部通过。这样最起码确信我们农牧学院当时的硕士水平,我们是按照培养博士的整个步骤。关于博士导师的遴选国家是根据全面的条件,所以我考虑和我参加科研也有关系,我们前后的科研得了十几个奖,所以最初能够批准第一个博士导师、第一个博士点。当时还有草原专业,我们学校就批准这两个专业。
对学校的建议,赵志恭教授说:
因为我们学校的一些学科是以实践为主的,学校从建设初始就非常重视实践这一环节。做一个实践性的学校没有实验基地,对实践教学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缺口。所以我们学校要发展,实验基地是不能缺的,今后发展也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和蒙牛公司、伊利公司合作,联合办学也好,联合进行科研也好,这样就不用我们自己花钱再重新建牧场。甚至于我们可以和畜牧厅、农业厅合作,他们掌管的各个牧场。希望学校将来很好的解决一下我们学校教学基地的问题。
国内外交流,赵志恭教授说:
国内的学术交流情况,原来都是各教各的书,学校之间交流很少,学校和各科研单位接触的也很少。动物营养学术委员会是80年在武汉成立起来的,成立后就开始广泛的学术交流活动,我和戴洪庆代表内蒙参加第一届会议。
国外的学术交流情况,因为一般来说出国也是很不容易的,我们开始出国需要有经费支持,借助于国际上的资助。我们学校组织了两个代表团,一个是张树春副院长代表团,另外一个是耿庆汉副院长代表团,当时有我们学校各个系的系主任。在英国我们参观了牛津大学一个牧场,见到了我们中国当时很有名的吴忠贤院士,所以在那里交流时间也比较多,开了几次座谈会,学科之间也联系上了。在爱尔兰我们主要交流学校是爱尔兰农学院,和他们动物营养学科的老师进行学科座谈。
对青年学子的嘱托,赵志恭教授说:
第一点就是大家要积极锻炼身体,我从55年毕业到05年退休,整整工作了50个年头,所以身体健康是工作的一个主要条件。第二点就是要有感恩的心情,要感谢父母生育、养育、教育之情,要感谢党和政府的培养、教育,特别是给予你的一些机遇,要抓住机遇,抓紧学习,踏实工作。最后一点,大家要多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这对于一个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
刘德福简介:
1960年毕业于内蒙古农牧学院(学校前身),留校任教,主要从事草地调查规划学、草地类型学和草地资源学的教学、科研等工作。1992年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自治区重点学科带头人,主编、参编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草原调查与规划》《草地调查规划学》《草地调查规划学实习指导》和《草原类型学》,主审《草原生产分析与草原设计》,主编、参编科学著作和专业地图10部,其中《中国草地资源》《中国草场图集》《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地资源图》《中国重点牧区草地资源及其利用》《中国自然资源丛书—草地卷》,填补了我国草地资源科学领域的空白。此外《内蒙古草地资源》和《内蒙古自治区草地资源图》为80年代调查新成果,《草场资源调查技术规程》是我国该学科第一部技术方法专著。刘德福教授参加和主持国家、自治区及国外合作科研10余项,先后获农业部1992年和1993年科技进步二等奖、自治区1992年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农业科学院1988年科技进步二等奖,为学校教学和科研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作出了突出贡献。
刘德福教授分别从草原专业的创建、编写教材、科研工作、获得的荣誉、博士授予权及对草原学子的嘱托等方面进行了讲述。
草原专业的创建,刘德福教授说:
我是1960年内蒙古农牧学院毕业的,是畜牧系56年入学的,56年当时学校叫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只有两个系,兽医系和畜牧系。58年内蒙古农牧学院成立了全国第一个草原专业,草原专业的老师是从畜牧系和农学系转过来的,为什么从畜牧系转过来呢?草原养牲畜,大家都知道,草原畜牧业,所以就是畜牧系搞天然草原及如何经营管理这部分老师。为什么从农学系转过来呢?草原专业要学种草,畜牧系种草不如农学系,所以就是农学系主要搞人工草地这部分老师,因此我就从畜牧系转到草原系了。教了天然草原这门课程,开始是给畜牧系教草场经营这门课程。
编写教材,刘德福教授说:
72年招工农兵学员的时候,当时是计划经济,之后我就从事草原调查,由其是规划,安排我教草原规划这门课程,一直就再也没改变方向,就是从事调查规划。
我除了教课以外,还编写了5本教材。第一本书是全国改革开放后,高校恢复招生,需要有全国统编教材,所以当时各个专业都编写试用教材。草原专业当时全国就三个,五八年成立的内蒙古农牧学院的草原专业、还有六四年成立的甘肃农学院的草原专业、六五年成立的新疆八一农学院的草原专业,这三个学校在甘肃开会,讨论编写草原专业的教材,所以我就参加编写了草原专业教材的草原调查与规划这部分,第一本书就是《草原调查与规划》这本教材,85年出版的。
94年的时候新疆农学院许鹏先生,他说《草原调查与规划》那个教材,当时时间匆忙,咱们再把它丰富一些,我也正好有这个想法,然后94年内蒙古农牧学院和新疆八一农学院两个学校共同编写了《草原调查与规划学》。为了这本教材有个实习指导,我参编了这个教材以后,我又主编了《调查与规划学实习指导》,这样就配套了。
第四本书就是《草原资源学》,我和新疆农业大学的朱进忠一起编写的,朱进忠是我们学校第一批工农兵学员,因为我岁数大了,就不能主编了,所以朱进忠主编,我副主编,编写了这本教材,2010年出版的,是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的“十一五”规划教材。
草原很重要的一个研究内容就是草原怎么分类?甘肃农业大学的胡自治教授主编,我参编,这本书就是《草原分类学概论》,是研究生的教材。
科研工作,刘德福教授说:
我这一辈子就是从事草地资源的调查,为什么有这么一个机遇?就是粉碎“四人帮”以后,79年全国开了一次科技大会,科技大会上第一个内容就是要进行全国农业资源的调查,那么草地资源是农业资源的一部分,所以就把全国草原调查列在这个内容里。到底中国有多少面积的草场或者草原,都分布在哪里不清楚,就是咱们的草原家底不清。所以科技大会决定了草原的调查就由农业部来直接负责,农业部就成立了中国科学院资源调查委员会,成立一个南草办,就是南方草原资源调查办公室,北方就成立了北草办,就是北方草原资源调查办公室,由中国农科院草原所负责,这样就开始工作了。
79年南草办就在广西办南方12个省的训练班,我就应聘南草办给他们办班,当时还写了一个讲义,这个班就是培养南方草原调查技术骨干的。草原调查是个技术活,所以我教完了课以后,必须还得教他们怎么调查,当时那个时候没有遥感图,主要是地形图,地形图咋用?大家就提出来调查不能没有技术规程,当时就根据大家的意见我就写着一个技术规程。
80年北草办也得办班,北方的各个省办班就在内蒙赤峰市的巴林右旗,到81年内蒙也得办班,各个盟的技术骨干也得培训,内蒙办班就在巴盟的乌拉特中旗。这样我就办了3期训练班,南方班、北方班、内蒙班。
办完训练班以后,草原系就参加了内蒙草原调查,我和我们教研室的老师在内蒙古基本上一年调查一到两个旗县,我共计参加了十一个旗县的草原调查。丰富了实际的经验,对于教学是非常有好处的。
在这些工作基础上出了几个著作,第一个著作就是《草场调查规划技术规程》,有了技术规程全国就按照这个技术规程做了。除了技术规程以外又出了6个专著,第一个专著就是《内蒙古草地资源》,这就是内蒙草原调查完成后,必须得要总结,把内蒙各个盟市各个类型的草场的自然特点和经济特点要写出来,章祖同先生是主编,我是副主编。全国有11片重点草地,应该把全国这11片的草地的情况编写个专著,这样就有了这本书《草地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我是参编,这是第二个专著。还有一个专著就是全国草地调查后编写的《中国草地资源》,我编写的部分是草地资源的评价。因为草原是一个资源,所以编写了《中国草原资源通典》,我参加编写的等级评定,这也是一个专著。
82年中国草原学会第二届大会,我在这个大会上发言,所以我就写了“关于天然草场等级评价方案的商讨”,83年在“中国草原”上发表,实际就是草原的质量和数量、怎么评定,写了一个方案。有了这个方案后,从内蒙到全国的草原调查就我负责。
除了数据和专著以外,就是编制草场图,有了草场图你才能知道哪个省?哪个地方?什么草场?在哪里?有多大的面积?所以草场图是一个重要的成果。我参加了两个类型草场图编制,一个是内蒙的1:100万的《内蒙古自治区草地资源图》,我是副主编之一,还有一个就是1:100万的《中国草地资源图》。
从草地资源调查来看,我办了训练班,自己参加了草原调查,从内蒙北方草原到全国的草原调查完成以后,参加了专著的编写和草场图的编制,这就是我科研的成果。
获得的荣誉,刘德福教授说:
由于调查规划工作以外,我还参加了农业部的项目,“中国重点牧区十一片草地资源调查”,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另外就是章祖同先生在海牙牧场搞了全国第一个轮牧实验,“内蒙古主要草地初级生产力动态及放牧强度与轮牧实验的研究”,也获得了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我是参加人之一;还有一个是内蒙古自治区的草地资源调查的项目“内蒙古草地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获得内蒙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还有调查规划技术规程“全国重点牧区草场资源调查技术方法的研究”,获得了中国农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另外还获得了两份荣誉,一个是农业部草地调查的先进工作者,另一个是内蒙古自治区调查规划的先进个人,所以我就申请了政府特殊津贴,最后国家又批准我获得了政府特殊津贴。
博士授予权,刘德福教授说:
内蒙古自治区博士授予权最早就是内蒙古大学,他们博士点是最早批的。研究生处处长找我说,你们报博士点和博士导师,把老老师报上去了,估计不会批,因为研究生第一批都不一定能够毕业,他们就退了。当时学校报了四个系,兽医系、畜牧系的动物营养、农学系、草原系。所以当时草原系博士导师就报了我和许志信,许志信比我强,因为许志信是中国农大的研究生,我就是个本科生,还是改行的,从畜牧系改到草原系的。最后博导批下来了,畜牧系动物营养专业是赵志恭,草原专业博士导师就是我。因为草原专业是一个新专业,另外我感觉,大概是我在草原资源调查上还做了点事,所以批准了博士导师,实际我自己知道还很不够。所以94年批了以后,我就向学校申请,我不能再当系主任了。
对草原学子的嘱托,刘德福教授说:
因为我当教师62年,从60年到现在,对于教师这个职业自己还是非常热爱也非常有感情的,现在全国学草原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我们内蒙的草原专业毕业生分配到了全国高校、科研和行政单位,从事的工作都很不错,在这个新的形势下,对于草原的事业、草原的科研、草原的开发利用,国家投资越来越大,希望也越来越大。所以现在不仅草原是畜牧业的物质基础,而且现在又提出了草原生态功能,实际我认为草原有三大功能再加上一个文化,也就是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生活功能,还加上一个文化功能。草原的事业在全国发展的越来越大,所以真正种草养畜牧业,保卫咱们国家的生态环境,不同的民族能够在这里生养生息,都离不开草原。这个工作我们国家起步的晚,但是发展的挺快,我就希望我们草原的学子们学现代的技术,深入内蒙古自治区和全国的草原资源相关工作,把资源保护好、建设好、利用好,让它能够持久的利用。
采访到最后,谈及农大建校70周年,两位老教授颇为动容。老教授感慨道:我与农大只有一个字—“情”,我十分热爱我的工作,农大对我来说是成长的根基,没有农大就没有我,我是在农大培养下成长、成熟的,愿农业大学,越来越好!
这次采访,我们收获颇多,我们需以两位老教授的治学品格、科研精神为榜样,把学科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不负期望,砥砺前行。
2022年7月28日
图书馆特色文献建设部